肇事逃逸构成五条件
一、主观要件
驾车人明知发生交通事故
具有逃逸故意
二、客观要件
1. 发生交通事故
造成人员死亡、重伤或轻微伤,或者造成公私财产损失
违反交通法规操作机动车
2. 肇事后逃离现场
驾驶人未立即停车保护现场
未通知公安机关或保险公司
未协助伤者就医或抢救
3. 负有责任
肇事方为事故的全部或主要责任人
对方无过错或过错较轻
4. 主体
机动车驾驶人
非法驾驶人(无驾驶资格或醉酒)
5. 其他情节
造成严重后果(如人员死亡)
逃避法律制裁的时间较长
对交通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轻微剐蹭肇事逃逸的处罚
1. 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导致他人重伤或死亡,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 民事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规定,因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由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肇事逃逸后被查获的,由撞击后逃逸的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3. 吊销驾驶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或者毁灭、伪造证据,一次记12分并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4. 刑事处罚
如果肇事逃逸的行为构成犯罪,则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注意事项:
发生轻微剐蹭事故后,应立即停车并查看情况。
如果对方车辆已离开,应记录对方的车牌号、车型、颜色等信息,并及时报警处理。
千万不要肇事逃逸,否则将面临严厉的处罚。
交警认定逃逸的三个标准
交通事故逃逸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极大的伤害。为了维护交通秩序和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交警部门制定了认定交通事故逃逸的三项标准。
1. 未停车救助
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未依法停车救助受伤人员。
包括未下车查看情况、未拨打急救电话等行为。
2. 未报案
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未在规定期限内向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报案。
规定期限一般为 48 小时。
3. 驾驶车辆逃离现场
事故发生后,当事人驾驶肇事车辆逃离现场。
包括在交警到场前逃离,或者在交警到场后强行冲卡逃离。
以上三项标准是交警部门认定交通事故逃逸的重要依据。当事人一旦满足其中任何一项标准,都将被认定为交通事故逃逸。这种违法行为不仅会造成受害者的人身伤害,还会使肇事者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因此,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应牢记这些标准,依法履行为交通事故受害者提供救助和报案的义务。